酒泉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大力推进我市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着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到2025年,质量强市建设进入全省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公路、水利市政和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和保障更加高效,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产业质量竞争优势

1.强化质量技术创新应用。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推动质量关键技术突破。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省内外高质量科技成果在酒泉落地转化。

2.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深入贯彻“双碳”战略部署,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加速形成全市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绿色施工管理,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积极开展绿色智能化交通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以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枢纽,积极推广电力、氢燃料汽车应用。

3.推动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完善售后服务投诉处理体系,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消费纠纷处理效率,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二)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4.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全面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医疗软件、安全软件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

5.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和核关联产业、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6+4”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质量强链标准稳链知识产权延链X1116行动”重点项目任务,把质量强链、标准稳链、知识产权延链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促进产业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管理变革,创新变革,为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提供质量要素支持。

6.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围绕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等六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属地化、集群化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国家级核技术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区,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围绕现代种业、高效蔬菜、绿色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7.培育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产业、文化等优势,全面落实省委“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战略部署,以新能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矿业加工、文化旅游、戈壁生态农业、现代种业、现代物流等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优扶强,全面增强酒泉在河西走廊城市群中的经济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三)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8.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石化、冶金、有色、煤炭、建材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对接,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推动开展质量对比、质量攻关等活动,加快高端先进新材料质量性能突破。

9.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紧盯品种、品牌、品质和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大宗粮油产品和蔬菜、果品、油料质量保障,推动重点产业链产值稳步增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现代制种、优质林果、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业投入品质安全风险评估,推广应用缓释肥、有机肥和高效低风险农药。稳步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发展以及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10.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深化“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应用,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深化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枸杞、甘草等特色药材保护工作,打造“陇药精品”。健全完善生物医药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精准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中医药新兴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提升生物制药产业基础能力水平。

11.增加优质消费品供给品类。持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组织企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推进消费品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提高工艺美术产品和传统文化产品创作设计水平。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严厉打击消费品制假售假行为。

(四)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建筑工程

12.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完善建筑性能标准和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品质。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推动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强化工程质量责任追溯追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机制、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工程质量信息化建设,推进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完善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查处质量不合格和检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13.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推动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使用率、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双提升。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14.打造平安百年精品工程。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推动行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标准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关键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建设装备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组织开展神舟奖等市级奖项评选,积极申报飞天奖、鲁班奖、李春奖、大禹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奖项,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五)促进服务供给扩容提质

15.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开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行动,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开展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着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推动“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数字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大涉农金融服务供给,打造多元产品服务模式。

16.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化发展。开展服务质量监测,推动体育、文化、法律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各类家政服务,推动大众餐饮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推广电梯“全包维保”“物联网+维保”。规范家居服务市场,提升家装服务标准化水平。推动物流网络化一体化发展,提升快递“最后一公里”投递服务能力。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六)提高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17.积极培育特色优势品牌。开展“陇字号”品牌评价认证,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持续开展“酒泉老字号”“甘肃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大力培育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和市政府质量奖。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提升“古今飞天·圆梦酒泉”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宣传推广区域质量品牌,扩大酒泉品牌知名度,推动“酒泉产品”向“酒泉品牌”创新发展。

18.激发企业质量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高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行动,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19.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指导企业围绕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等提高质量设计、在线诊断、产品溯源等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加强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深入推进“质量标杆”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20.培育壮大质量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实施“领航”企业家培养计划,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及其负责人、首席质量官质量责任。开展质量相关劳动和技能竞赛、QC小组、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改进提升等活动,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完善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提高家政、养老、育幼等服务领域人才培训质量。

(七)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构建链条清晰、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量值溯源体系。推动高端品质认证服务,进一步推动认证结果采信应用,增强认证服务发展成效。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和团体标准“领先者”行动,广泛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22.提升质量服务效能。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产业质量基础设施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实施精准服务。持续开展质量技术知识公益培训,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帮扶,深入推进“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

(八)推动质量治理现代化

23.推进质量法治建设。推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领域的地方立法和政策供给。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权威性、公正性,加大联动抽查力度,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深化跨区域跨行业监管执法合作,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行为。

24.完善质量政策制度。建立健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质量水平状况分析评价体系。优化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制度,发挥质量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强化产品质量保障、服务承诺兑现和消费争议解决。

25.提升质量监管效能。健全区域执法协作、联合执法、行刑衔接机制。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准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构建产品伤害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

26.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发挥各级群团组织作用,开展质量创新、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质量控制小组实践等活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组织提供品牌建设、质量管理、权益维护等服务。发挥各类媒体和平台作用,加大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质量强市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高质量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各县(市、区)要把质量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同步推进实施。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政策统筹衔接,促进产业、科技、财政、金融、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持续深化质量工作考核,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质量督察工作要求,推动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方式创新,用好考核结果,将质量管理、质量提升的动力和压力及时传导到位。做好质量督导和考核后续整改工作,推动形成“考核—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