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严峻形势,平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做好“六稳”、“六保”任务,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呈现“四大特点”
(一)收入高速增长。2021年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9.5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43.8元,增长10.7%,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因受疫情影响,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今年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恢复,并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平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97.5元,增长7.4%,慢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的3.19缩小到今年的3.09。
(三)增速快于全省平均。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长7.0%,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较去年提升两位,全省排名第六。
(四)和其他地州市相比还存在差距。低于排名第一的陇南0.5个百分点,低于绝对值第一的嘉峪关13926元,增速在全省位居中间靠前,但绝对值和高水平地州市相比差距还较大。
二、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特点
2021年平凉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799.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3.8元,增幅10.7%。从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及转移净收入持续增加,增速分别达11.2%、8.5%、12.3%、12.8%。
(一)工资性收入“压舱石”作用明显。平凉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3593.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2.7元,增幅11.2%,占可支配收入的33.3%,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7%。今年以来,平凉市把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任务之首,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带动本地就业增长明显,最低工资标准持续上调,有力促进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二)经营净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增长极。平凉市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3859.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3.3 元,增幅8.5 %,占可支配收入的35.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1%。今年平凉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单产水平再创新高,全面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5%;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牛出栏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乘势而上。
(三)财产净收入成为增收新亮点。平凉市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83.5元,同比增加9.1元,增幅12.3%,占可支配收入的0.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1%。财产性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基数较小,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作用不大。今年以来,平凉市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深度融合,巩固扩大改革试点成果,推动依法依规交易流转,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
(四)转移净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平凉市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3265.6 元,同比增加370.3元,增幅12.8%,占可支配收入的30.2%,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8%。今年,中央和省上对种粮等从事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拓宽,首次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种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赠品扩面,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平均增长8%左右。
三、各县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受到县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分县区看:绝对值增长较高的县区是泾川县、崆峒区、华亭市,分别增长了1254.2元、1202.5元、1019.9元,增幅较高的县有泾川县、崇信县、庄浪县,分别增长了11.1%、10.8%、10.6%。各县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以下特点:
表2 2021年平凉市各县(市、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一)产业增收呈现“西高东低”。平凉市以“牛、果、蔬”产业为农村发展支柱产业,西部的静宁县、庄浪县农民以苹果和畜牧产业发展为主,挂果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7%,静宁苹果品牌效益显著,产业普及程度更高,围绕苹果生产、仓储、包装、运输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9.3%,庄浪县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8.4%,均高于其他县;东部的泾川县、灵台县苹果和畜牧业规模户发展程度较高,但散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农民直接从产业获得的直接收益较少;崆峒区牛果产业较其他县发展并不占优,设施蔬菜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8.8%,产业以川道为主,南北二塬受交通和地势影响,设施蔬菜产业起步晚。
(二)城镇化率的提高稳定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城镇化率最高的崆峒区、华亭市、崇信县,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到城镇及周围就业,就业机会多,工资性收入增长稳定。崆峒区就业选择较为灵活,但不够稳定,本地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其他两县市;华亭市和崇信县农民多选择在本地煤矿务工,尤其是华亭市农民收入60%以上都为本地工资性收入,崇信县及华亭市依靠华亭周边临近区域众多的煤矿务工,本地工资性收入占比高、增长稳定。
(三)脱贫攻坚对外出务工支撑显著。庄浪县、静宁县是之前的深度贫困县,两县农村人口众多,占平凉市近一半的农村常住人口,劳务输转人数占全市输转人数的近一半,庄浪、静宁两县劳务输转依靠脱贫攻坚政策影响,对点到户帮扶成效显著,劳务输转地区分布周边县(市、区)、地市、省会城市、扶贫对口城市等,为转移净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两县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36%、31%,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两县增收潜力巨大。
四、农村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281.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7%。去年疫情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持续恢复,今年生活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消费支出持续反弹。其中:
(一)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31.0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3.2个百分点。
(二)消费八大项呈现全部增长的特点。其中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速较快,增幅超过10%。
表3 2021年平凉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比表
(三)消费结构转型优化。
1.生存型消费需求改善。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居住类生存型消费分别为2817.1和2077.7元,增速分别为12.1%、7.3%;衣着消费增速下降,增长8.8%。一方面,农村居民饮食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方向转变,食品消费品种多元化,不再是以往单一的食品消费。另一方面,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居民日常消费中用于居住的现金支出,包括住房改善、水电燃料费、取暖费、租房房租、物业管理费以及装修等支出费用相继提高,导致居住支出增长较快。
2.发展型消费需求扩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便捷,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发展型消费逐渐增加。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1352.5元,增长10.0%。子女教育的需求旺盛,休闲娱乐消费持续升温,教育文化娱乐消费1070.9元,增长10.6%。对健康愈加重视,各类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需求较快增长。医疗保健支出1393.9 元,增长5.0%。对服务消费接受程度提高,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为571.5 元,增长8.3%。
五、平凉市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效增长存在的困难
2021年平凉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来看,影响农民收入长效增长和实现共同富裕还存在以下几点困难。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2010-2020年期间,城镇人口增加了38.6%,城镇化率由29%增长到了45%,农村人口减少了45万人,减少了30.6%。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出现了大量空巢家庭、空心村,土地闲置及农业后继人才短缺等现象。
(二)外出农民工长效增收缺乏支撑潜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虽然能取得比在农村高的收入,但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能够反哺农村的收入有限。农民外出务工缺乏长期规划,务工不稳定,乡村发展吸引不到年轻劳动力,不利于农民长效增收。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平凉市以“牛、果、蔬”产业为农村发展支柱产业,但农民增收情况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实际本地农民从事一些基础的体力劳动,难以取得较高的报酬;畜牧、蔬菜产业也存在价格不稳定、产业风险大、销售渠道不畅通、配套产业服务不够等相似问题,产业规模较小的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低。
(四)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低收入户普遍家庭规模大、家庭负担重、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单一、内生动力不足,对政策性收入依赖大。受自身水平和家庭困难限制,这些低收入户增收困难,虽然义务教育、农村养老及医疗普惠性政策扶持对低收入家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家庭老弱病残需要额外的劳动力进行照顾,势必对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增收有所牵扯。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为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应继续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推动城镇经济反哺农村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要积极抓住逆城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以游助农,积极发展集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生态观光、游客采摘等为一体的“农家乐”等乡村游活动,促进产业转型和农副产品转化。
(二)以返乡就业创业带动乡村振兴。要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挖掘本地潜力,通过创业来开发就业增量,推动返乡入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方便农民就近上岗。通过出台财税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用地保障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举措,多策发力,鼓励返乡创业,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产销对路,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三)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普及度。保障农业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立足本地“牛果蔬”资源优势,鼓励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与农民的紧密利益联结,坚持龙头带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利益共享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户能够积极参与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使其获得更多更持久的收益。
(四)完善农民工务工长效增收机制。随着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需要根据需求不断调整优化技能培训,结合就业创业培训,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的作用,及时宣传新政策、新方法,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做好劳动者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等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部门联动的发展合力。
(五)做好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针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动态管理,一旦家庭出现因病、因学致贫等困难,及时予以支持,防止返贫。拓展医疗政策、教育政策覆盖面,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户子女教育费用大,医疗政策覆盖面不够的问题,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提高政策保障能力。(撰稿:刘橘 审核:史成明 责任编辑: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