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发展沃土——平凉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玉宝深情地说,投资十亿元项目,能在八个多月时间建成投产,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平凉工业园区“妈妈式”服务的深入践行……

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审批事项、精简审批材料、转变服务方式、下放审批权限,提升水电气报装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运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齐心协力,助推企业迅速投产

      从招商到落地再到投产,项目每一步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位于平凉工业园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占地面积307亩,计划投资15亿元,分两期建设。已经建成的项目一期完成投资10亿元,年加工玉米80万吨,生产淀粉60万吨。从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全过程仅历时252天,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为了保障蒸汽管道工程顺利开工,园区管委会多次带领企业赴省市有关部门衔接汇报,顺利通过了施工审批,取得了施工许可;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在短短90天内,完成5#、6#发电机组(发电容量1200兆瓦)工业供气改造工程,为项目顺利投产提供气源保障。

电力部门为保障国维淀粉35千伏变电站顺利建设,12名施工人员努力克服天气等诸多不利影响,连续数日雨中作业,短短25天完成了青苗协调、基础浇筑、铁塔组立、展放导线等全部工程,为项目如期建成投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在项目建设接近尾声时,园区管委会围绕保障项目顺利投产,明确了重点服务事项,逐日调度工程建设进展。多方协调,开通了盘旋路到平凉国维淀粉有限公司的通厂公交,极大满足了公司职工的出行需求;牵线搭桥招工300余名,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联系多家金融机构,努力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落地以来,税务部门在发票开具和增值税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了“一对一”辅导,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退税减税政策后,企业享受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1850万元,及“六税两费”退税36万元。

     公司自去年12月8日试生产以来,至今年6月上旬,共生产玉米淀粉12.2万吨,生产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等副产品4.5万吨,实现总产值约5.61亿元。目前生产总体稳定,销售正常,经营形势稳中向好。

提前服务,简化项目审批手续

国维淀粉项目的顺利落地投产,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平凉工业园区服务方式的重大转变。

审批流程多、周期长,是长期以来困扰项目落地、企业开办的难点、痛点。平凉工业园区抢抓全省首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机遇,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着力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进程。

园区制定了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构建以企业信用承诺为核心的项目报建审批新模式,将原来由企业办理的15个事项调整为政府提供统一服务,将前置评估审批转变为靠前统一服务,实现新增工业项目从立项备案到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办结,督促政府通过简化、合并、并联等方式优化办理流程。今年上半年,园区审批备案企业投资项目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5亿元。

提前完成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前置性评估评审工作,形成整体性、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提供给入园项目共享使用,目前已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区域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估、文物影响评价等6个区域化评估,变建设项目评估评审的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有力解决了评估评审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

破解工业土地低效利用和浪费难题,同步推进“标准地”与代办制、承诺制等改革联动,推动以标准替代材料、以承诺简化审批,试行“承诺发证”“承诺免证”审批,落实优惠政策“不来即享”、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园,园区已计划将食品产业区、医药产业区中的储备土地20公顷纳入标准地试点范围,中小企业创业园24亩工业用地即将完成首例“标准地”出让,明年6月底前园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供地。

松绑减负,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754户,完成个转企225户,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已累计达139657户。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放宽准入门槛、理清“证”“照”功能关系、提升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让更多投资人、创业者轻装上阵。

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32条措施,扎实推进“不见面审批”“容缺+承诺制”受理,全面完成了“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简易注销登记、全程电子化、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四办”等各项改革工作任务,企业开办实现了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开办时间从原来的3个工作日压缩到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闭环办结,“准营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把营业执照、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许可等业务整建制进驻市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除将依照规定应当由市级登记的公司、省局授权登记的公司外的其他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事权,全部下放至县(市、区)局,共清理出下放移交的企业2733户;药品零售许可和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告知工作委托下放各县(市、区)局,方便群众就近办事,解决了审批和监管脱节的问题。 

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决纠正各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确保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了工业产品、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知识产权、合同、价格等专项整治行动,维护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一季度,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1069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5.3万元。

  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包容审慎监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落实“两清一免”清单,实行“首违不罚”。一季度查办各类违法案件205件,罚没款124.8万元。
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是数字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市公管办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全面增强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纵深推进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式”集成改革,推动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布设集办事指南查询、自助打印、动态介绍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立式触摸屏,对标省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自助服务区,配备申报电脑、政务服务一体机等设备,为企业、群众提供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为全市乡镇(街道)配备政务服务一体化智能终端145台,推动7×24小时自助服务向基层延伸。优化升级排队叫号、满意度评价、综合查询引导、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系统,实现办事群众有效分流,进一步营造舒适有序的办事环境。配齐配足便民饮水机、爱心雨具、手机充电桩等设备,设置母婴室、智能化自动测温门筛选设备、无障碍通道与无障碍卫生间,让每位有需求的群众都感受到文明温馨的服务。
  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甘快办”APP“一网一端”两个平台,推进11个主题库专题库数据对接,梳理高频事项28项、一件事一次办15项、特色应用52项,全力将政务服务网打造成全程网办的“高速路”。依托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实现新开办企业从申请到领取办理结果全流程1.5个工作日办结。持续推行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全程电子化审批,推动水、电、气、暖等公用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节省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应用,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当前,全市上下正通过强化举措、推进改革,进一步优环境、提服务,积极打造一流投资洼地,朝着更好的营商环境目标迈进。



来源:“平凉日报”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