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示范岗 | 马彦军——东南沟村,我的心安之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甘肃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厅系统“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活动中的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以他们为榜样,在奋力砥砺新征程中,建功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彦军: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三级主任科员,原厅驻东南沟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党支部书记助理、帮扶临潭县工作组联络员。

驻村前,马彦军在驻村笔记上提前为自己写下三个“不”字,不留遗憾、不博虚名、不留退路,只希望在基层贡献光和热,写下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新篇。也希望到村里以后,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工作实绩,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

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擦亮“初心名片”

早晨6点,马彦军已经开始进入到一天工作的预备状态,略显杂乱的办工桌上堆放着基层组织手册等一系列书籍和几个笔记本,在初来乍到的一个月里,业务能力提升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提到,驻村的第一个月可以总结成三个阶段,到村以后的小激动,面对新工作的小焦虑,和迅速调整心态进入工作的小确幸。到岗以后,他一头扎进农家,迅速开展调研走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266户村民,一家一户地走访群众,一家一户地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户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在熟悉东南沟村基本概况、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村风民风、基层党建以及村民生活等内容的基础上,他调研梳理村情要素,撰写完成综合情况报告,做到“一表知全村”“一文见实效”。

在服务群众工作中树好“党员形象”

给帮扶村学生辅导作业

随着对基层工作的不断深入,马彦军不禁思考,乡村振兴不仅是向农户输送物质财富,更是要向他们输送精神力量。一次,他受邀参加临潭一中中高考动员会并进行励志讲座,向孩子们做了“自强成就卓越”的主题分享,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次调研,他意识到,原来,民族山区的教育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短板”。

临潭一中坐落于临潭县新城镇,是甘南州建校最早,唯一在农村办学,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完全中学,服务着临潭县半数乡镇的学生,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优秀生源和教师流失严重,乡村地区依然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信息资源闭塞与观念落后等突出问题。

在省交通运输厅、临潭县委县政府和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彦军和学弟学妹们一道在临潭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育帮扶工作,探索建立了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甘肃临潭教育帮扶暨社会实践活动举办

专题辅导、励志讲座、素质拓展、“一起‘云悦读’”和“云桥课堂”等多形式教育帮扶工作的开展,助力孩子们学习方法的培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支教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清华大学20名在校生在临潭一中驻点支教,同时每学期有40名线上志愿者通过“云桥课堂”在线进行专题辅导,累计线下驻点教育课时达4200课时,线上“云桥课堂”达1200课时,受教学生超一万人次。教育帮扶的开展给学生们带来了梦想的光芒,也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留下了奋进的脚步。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内生发展是关键。在东南沟村,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均在49岁以上,主要依托两个重要群体,一个是家庭负担不重的有劳动力的老人,另一个是能在村镇获得可观收入的青壮年劳动力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携手广大群众一起参与基层治理,一起致富,任重而道远。

考虑到帮扶村整体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同质化严重,收益率较低。马彦军积极探索产业新业态,入户的时候他注意到,很多农村留守妇女都很擅长洮绣,然而,现在愿意学洮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绣的东西也很难卖出去。为了帮助群众增收,他依托当地特色,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对已有产业进行了宣传策划,在新兴产业发展探索的基础上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经过全面考量和分析研判,他充分发挥自己理工科背景的专长,拿出当年在学校搞科研的劲儿,通宵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技术难题,对洮绣加热眼罩进行材料和热流模拟仿真,结合当地“洮绣”,制作的“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加热洮绣石墨烯眼罩,把藏乡洮绣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让农村妇女们的特长能够发挥并增收。凭借着新颖大胆的设计风格、兼具民族元素和时尚韵味的视觉效果,洮绣加热眼罩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自主设计开发的洮绣加热眼罩

通过“盲盒式”洮绣加热眼罩产业的培育和推广,他和村干部一起探寻藏在“深山”的传统洮绣工艺传承人,鼓励她们重拾擅长的刺绣技艺,一起创作洮绣加热眼罩等“洮绣+”民族文创产品,将建档立卡户和“三类户”中的适龄妇女纳入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社会效益。每制成一个洮绣加热眼罩,就有一位农村绣娘直接增收35元,且该眼罩产生的效益全部返还给参与订单生产的村民。

在勇于攻坚克难中交出“实干答卷”

回顾这两年来的驻村工作,马彦军认为,这两年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论和实践层面如何结合的问题。在村里的两年,不是单单拉了多少项目带来多少资金干了多少村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学习和思考。他把调研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当好乡村治理的“参谋规划员”,先后走访调研了8个乡镇,46个行政村,36个扶贫车间、合作社、企业。基于此撰写发表了村情大数据分析、居民出行与交通特性、教育信息化、乡村建设、村民生活、干部群体、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等12篇调研报告和4篇学术论文。

“在东南沟村驻村的两年,是充满未知挑战的两年,是成长收获的两年,更是坚定信念,扬帆起航的两年。在这里结识的那些人、走过的那些路、经历的那些事,已经慢慢沉积为工作、学习、生活的宝贵财富。”马彦军说:“作为一名交通运输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会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八棵树精神’,践行‘开路先锋’使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