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

武威市国土总面积4852.06万亩,其中农用地2227.58万亩(耕地670.37万亩),建设用地112.87万亩。全市后备土地资源充足,未利用土地面积2511.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1.8%,丰富的未利用地资源为项目建设、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保障。

矿产资源

全市境内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能源、化工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和地热、矿泉水等10类44个矿种。优势矿种为煤炭、油页岩、石墨、芒硝、石膏、水泥灰岩等。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6.7亿吨;石灰岩已探明储量为4.02亿吨;石膏已探明储量为9.8亿吨;油页岩已探明储量8.73亿吨;芒硝已探明储量0.08亿吨;钛铁矿、石墨、稀土储量分别为28万吨、667万吨和70万吨,是我市特有矿产,在全省独具特色。

风能资源

武威市民勤县红沙岗、独青山、青土湖,天祝县松山滩和古浪县等区域是风能丰富区,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5.8-6米/秒,年平均风功率密度212.9-270.9瓦/平方米之间,风电场风功率密度等级为2-3级,年风能有效利用小时数达1800-2000小时之间,极具风电开发价值。区域内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风速稳定,空气浮尘少,环境质量好,可以确保风电设备安全运行。目前,全市风光电总装机规模303万千瓦。

光热资源

武威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954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5530-6300兆焦/平方米之间,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域。尤其是凉州区丰乐镇空星墩滩、民勤红沙岗、古浪马路滩和黄花滩等区域,地形地貌平坦,可利用戈壁荒漠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条件。

水资源

区域内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14.934亿立方米,外流域调水有景电二期引黄灌溉工程古浪灌区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年设计调水量分别为1.546亿立方米和0.7909亿立方米。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7座、总库容2.8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68亿立方米。古浪黄花滩移民区4504万立方米用水指标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石羊河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示范河湖。

燃气供应

全市境内有西部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5条干线和武威天然气、成品油2条分输支线。西气东输二线在凉州区开口建设一座天然气分输站,年设计输气能力为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气价格低廉。截至2020年底,武威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累计完成天然气入户12.5万户。

电力供应

武威电网位于河西电网东部,东接兰州、西连金昌,由中部网、南部网、北部网三部分组成,主要担负着武威市三县一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电等供电任务。现有变电站86座,主变170台,总容量5323.13兆伏安,并网电站88座,总容量3683.38475兆瓦,10~330千伏输电线路688条,总长度13368.94千米,目前满足全市企业和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2020年,武威市全年用电量60.79亿千瓦时,突破60亿大关。

人力资源

武威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武威职业学院是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是省内骨干高职院校,共开设15大类65个专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高技能劳动力6000余名。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劳动技工学校)16所,共开设12大类40个专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一般技能劳动者5000余名。2020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677人,并取得劳动技能证书。每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万人以上,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型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比沿海地区低20-30%。

科技资源

全市现有科研与技术服务单位50多家,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等在武威设立基础研究站8个。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是第四代反应堆先进核能系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碳离子治疗肿瘤系统是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装置;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是甘肃省第二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野外观测站被列为国家野外站;防沙治沙研究所是省内唯一的专业治沙研究机构。武威市成为首家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凉州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区。

金融支持

武威市现有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分局2家金融业监管机构,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3家,证券营业部3家,融资担保公司8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典当行7家,形成了以国有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和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2020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3.11亿元,贷款余额886.49亿元,余额存贷比达到86.65%。实现保费收入33.94亿元,同比增长13.91%。

农业特色资源

武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产业脱贫、产业富民,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度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持续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三大特色产业带

沿山特色产业带。该区域属南部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充分发挥天蓝、地净、空气好、土壤污染少的优势,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积极发展以马鹿、藏香猪等为主的特种养殖业,打造南部山区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

沿川特色产业带。该区域属中部冷温带干旱区,发挥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水肥条件良好,田间作业运输便利等优势,打造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积极发展玉米、蔬菜等现代制种业,健全完善大中型产地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冷链物流园,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沿沙特色产业带。该区域属北部温带干旱区,利用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资源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以戈壁农业、特色蔬菜和枸杞、红枣等经济林果及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用植物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积极培育茴香、甘草等地域特色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八大产业

:全市牛饲养量达90.11万头,其中存栏量60.61万头,居全省第二位。申请获得“凉州黄白牛”“天祝白牦牛”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4个。引进浪美、顶乐、琪茹等龙头企业。

:全市羊饲养量1188万只,存栏量585万只,居全省第一位。民勤县获誉“中国肉羊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培育以中天、凯伟、普康为主的肉羊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31家。

: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254.36万头,其中存栏量92万头,居全省第一位。建成凉州牧原、亿家禾牧业、民勤奥华农牧等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养殖场6家。

:全市家禽存栏883万只,其中鸡存栏860万只,居全省第一位,鸽子存栏24万只。引进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已投鸡244万只,日产蛋约146.4万枚。

:全市现有经济林面积22.36万亩,年产量约13万吨。“凉州皇冠梨”“凉州核桃”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民勤红枣”“民勤枸杞”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威是中国唯一被命名的“中国葡萄酒城”。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3.29万亩,总产量262.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9.59万亩,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第1位。民勤腾盛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古浪县黄花滩六道沟蔬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全市食用菌产量7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市食用菌“三品一标”产品达到7个,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项。天祝县被成功誉名“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引进众兴菌业、天禾生物、臣祥菌业等龙头企业。

:全市种植优质牧草面积84.96万亩,完成青贮64万吨,建成2000亩以上的青贮玉米基地8个、苜蓿基地14个。建成田园牧歌、金科脉、丝路牧歌、武威天牧、民勤欣海等饲草专业收贮企业183个。

文化旅游资源

武威是颇具盛名的文化名城、旅游圣地,全市现有各类文物点10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馆藏文物5万多件。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享誉世界,“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凉州会盟”纪念地白塔寺、“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稀世珍宝西夏碑、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历史文化遗存珍贵独特。这里拥有除海洋之外的全部地貌特征,自然景观雄浑壮美、绮丽独特,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大漠戈壁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交相辉映,沉淀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被评为“最美中国·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