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
张掖市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供种量的45%。2020年,全市共有70家种子企业共落实杂交玉米制种面积95.63万亩(甘州区56.6万亩、临泽县24.75万亩、高台县12.67万亩、其它1.62万亩),产种量达到4.16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3.8%和76.2%,占全国的41.5%和45%;生产玉米品种(组合)1112个,其中1万亩以上品种8个,占全部品种的0.72%,占总面积的13.29%。
全市通过自主培育、合作选育等方式成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共有12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具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科研人员近200人,具有科研人数10人以上的企业4家,一半以上科研人员来自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河西学院河西绿洲农业研究所的科研外聘人员和兼职人员,先后培育审定金凯、兴达、金象、正德、玉源、临奥等系列玉米新品种89个。张掖市农科院设立了张掖绿洲农业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09万份。
玉米果穗烘干能力、籽粒加工能力、加工水平全国领先。玉米种子加工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鲜果穗从田间直接进入加工厂,减少了农户晾晒环节,保证了种子质量。全市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62条、籽粒烘干线68条、小包装加工线153条,年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
基本形成了以区试主持单位为纽带,覆盖主要生态类型的农作物品种试验网络。张掖市2000多名制种企业的技术骨干全部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主要技术,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农民素质较高,通过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种子生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擅长于种子生产的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随着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基地农户的种子生产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基础。
玉米制种产业已发展成为张掖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张掖农业第一大产业。张掖市制种玉米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38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3.27%。全市玉米制种产业产值达到68.23亿元,直接就业人员达1万人,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1年成功注册了“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掖玉米种子”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商务厅等6家单位授予“绚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00张名片”最具影响力甘肃特产称号;大型种业纪录片“种业中国·张掖故事”在央视7套专题播出;“张掖玉米种子”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获得“甘味”农产品品牌“特别特”称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全国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在种子生产中,种子企业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方式、统一播种、统一灌水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方式开展生产,通过集中应用玉米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用盐碱改良剂等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种子质量和制种产量。由公司技术、基地组织力、农户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紧密的三方利益共同体“公司+基地(村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企业建立稳定基地,基地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制种产业与基地建设融合发展。张掖市各级从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联合执法、鼓励社会监督等方面入手,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企业主体的种业基地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