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
选择区域
市直部门

张掖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 20223月)


近年来,张掖市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绿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打造百亿级绿色蔬菜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基地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带动产业为主导模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体系,蔬菜产业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十三五”时期,张掖市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 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全市蔬菜生产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态势,甘州、临泽、高台等蔬菜生产大县基本形成了以近郊乡镇、交通干道沿线乡镇、沿山冷凉乡镇为主的重点蔬菜乡镇集群,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呈现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露地蔬菜三种生产模式并行,高原夏菜、加工蔬菜、制种蔬菜、设施蔬菜四大优势蔬菜齐头并进的多元化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高原夏菜

张掖市已经成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高原夏菜种植区域已经从黑河沿岸平川灌区向沿山冷凉地带拓展,2020年,全市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52.98万亩,产量达到了148.46万吨,一产产值达到25.4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0亿元。

(二)加工蔬菜

张掖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新疆霍尔果斯和广西凭祥两个口岸办事处启动运营,中欧货运班列、中新南向通道张掖农产品国际专列开通运行,张掖已经成为甘肃省向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供应农产品的重要基地和向中西亚、东南亚出口新鲜农产品最多的市州。近年来,张掖市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外向农业,根据中西亚、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洋葱、番茄、甜椒、西兰花、四季豆等加工蔬菜,提升蔬菜产业增值。2020年张掖市加工蔬菜总面积14.7万亩,产量为59.54万吨,一产产值为6.6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

(三)制种蔬菜

蔬菜制种是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是一般粮食作物的4到20倍。张掖市是全国重要的玉米、蔬菜、油料、马铃薯、牧草种子良繁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张掖市蔬菜制种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长,市场供应能力明显增强,效益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优势日益凸显。2020年全市共落实蔬菜种子生产面积8.97万亩,产种量达到1.05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7.0%和41.5%,蔬菜制种总产值达到12.37亿元。

(四)设施蔬菜

近年来,张掖市以“海升模式”为引领,积极探索运用“智能化”“互联网+”等基于现代科技的高新技术,引领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25万亩,包括连栋智能温室0.03万亩,占比0.22%,日光温室5.09万亩,占比38.44%,钢架大棚(包含单拱、连体钢架大棚等类型)8.12万亩,占比61.33%。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55.68万吨,其中日光温室蔬菜产量25.45万吨,一产产值12.73亿元;钢架大棚蔬菜产量30.14万吨,实现一产产值8.93亿元。

二、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初步建立

(一)蔬菜种苗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目前,全市已建成以绿港、坂田种苗、瑞真种业等为代表的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5个,带动全市发展蔬菜育苗1.1万亩,年培育蔬菜优质种苗22.74亿株,品种有娃娃菜、花椰菜、甘蓝、茄子、辣椒、番茄、黄瓜、西葫芦等。蔬菜种苗生产在促进农户增加收入、蔬菜生产用苗供给保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全市蔬菜产业发展。2020年,蔬菜种苗产值达到22.74亿元。

(二)蔬菜标准化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乡镇共有12个,全市形成千亩以上蔬菜生产村45个,生产面积达到90.99万亩(含复种),形成了以近郊乡镇、临近交通干道乡镇为主的蔬菜重点生产乡镇集群,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三)蔬菜加工体系初步建立

全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年收购加工蔬菜原料31.77万吨,主要加工番茄、甜椒、洋葱、四季豆、辣椒、南瓜等,加工产品有原料酱、脱水蔬菜、蔬菜粉、发酵蔬菜等,产品销往欧洲、美国、东北、北京、江苏等地。

(四)营销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现有各类蔬菜批发市场19家,吞吐量39.6万吨。冷藏保鲜库经营主体158家、保鲜库1200多间、静态储藏能力27万吨,与全国15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系。布局合理、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完善的甘州区张掖绿洲嘉信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成,促进了全市蔬菜外销,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一)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按照“开放办社、培育龙头、巩固基层、构建网络、服务农村”的思路,全市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市从事蔬菜种植、物流配送、营销加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104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

(二) 蔬菜外销成效显著

全市蔬菜及其加工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蔬菜年外销量超过100万吨,蔬菜外销率达67%以上。全市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蔬菜企业30多家,2020年全市出口蔬菜备案基地达28.3万亩。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直销档口44个,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西凭祥口岸建立直销档口2个。高原蔬菜主要销往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设施蔬菜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张掖周边地区。加工蔬菜主要销往西欧、美国、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地,蔬菜种子除满足本省农业生产用种以外,还远销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泰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各地区,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制种合作关系。

(三)质量品牌建设发展较快

2020年全市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以上,市、县、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与全程追溯体系逐渐建立与应用。经过多年打造,“甘州娃娃菜”“张掖食用菌”“民乐紫皮大蒜”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发年鑫鼎”“康翠蔬菜”等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全市蔬菜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两品一标蔬菜产品达125个,全市形成了一批品质优越、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较高的特色优势蔬菜产品。 

四、 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 产地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色防控体系基本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截至2020年底,全区蔬菜产业配方施肥应用率达到100%、统防统治率达到35%,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

(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市尾菜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生活垃圾分类厨余+尾菜资源化利用、机械残膜回收等处理技术日趋成熟,截至 2020年底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76.5%,农膜回收率达83.5%。

五、 科技支撑能力日趋增强

(一) 形成了四级技术服务组织

全市已经形成市、县(区)、乡(镇)、企业(农民合作社)四级技术服务组织,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选聘农民技术员充实村级技术服务能力,聘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二) 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日趋广泛

紧紧依托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积极推广大跨度、厚墙体、大脊高智能化日光温室、智能化连体钢架大棚、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育苗、嫁接换根、高垄覆膜、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防虫网覆盖、机械卷帘、粮菜套种、麦后复种、蔬菜连茬种植、水肥一体化、数字农业等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取得一些成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素质较高的生产能手。

(三)构建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局面

全市形成了政府农技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引进试验,良种良法配套、设施装备改进更新的科技服务局面,服务内容向全要素延伸转变,初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层次”、服务机制“多形式”、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