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张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张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25日

张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落实方案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聚集产业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计划的重要抓手。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方案》的部署,按照“谋划一批重大平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配套一批重大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落实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创建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要素集聚建园、产业融合强园、绿色发展兴园、改革创新活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创新谋发展、以改革促提档,大力推进产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主体向产业园集中,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平台、投融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政策高地,发挥技术集成、人才引进、产业集聚、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阵地、农民致富的主战场、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为加快实现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配套服务、推动工作等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建设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政府市场两手并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制定并实施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运管模式成熟、多部门协同支持、主体竞相参与、多元投资建设、省市县三级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按照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成县域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年度实施的原则,紧盯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分级、分类、分产业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完善功能配套,彰显特色优势,形成聚集效应。

——集约集聚,引领示范。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力、增量、提质的平台优势,集成财政、金融、科技等政策,集聚土地、资源、人才等资源要素,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形成高效完备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突出农产品加工销售,重点支持加工物流园基础配套仓储物流和环保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约集聚功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大平台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循环,绿色发展。坚持节水高效,量水而行、因水施种,推广绿色循环种养模式,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打造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围绕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构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评价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走“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创建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占优势特色产业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占养殖总规模的比重达到60%以上。以县为单位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以上,实现县(区)全覆盖。着力打造民乐县现代设施戈壁农业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形成现代种业、智能温室、绿色蔬菜、奶牛肉牛、农畜产品加工5个“百亿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马铃薯、猪等3个三十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带动农户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化示范区。

二、创建标准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大胆创新的原则要求,参照省上省级产业园区创建标准,提出我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类标准。

一类园区主要参考指标:主导产业覆盖面达到70%以上;加工物流园占地规模在5000亩以上,实现水、电、路、通讯、平整土地等基础配套,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包括仓储物流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人均一产增加值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以上。

二类园区主要参考指标:主导产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加工物流园占地规模在3000亩以上,实现水、电、路、通讯、平整土地等基础配套,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包括仓储物流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人均一产增加值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三类园区主要参考指标:主导产业覆盖面达到50%以上;加工物流园占地规模在1000亩以上,实现水、电、路、通讯、平整土地等配套设施,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包括仓储物流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人均一产增加值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以上。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创建标准:产业基地宜机化道路、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设施装备、农业用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条件,现代农业科技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基本覆盖。社会化服务组织比较健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组织农户建连片种养基地的能力较强并达到一定比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较好。农业生产清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98%以上。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创建办法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

1.主导产业明确。按照“一园一产业”的要求,紧紧围绕蔬菜、现代种业、戈壁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潜力、规模大小等因素,选择1个覆盖度广、产业链配套完整、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对农民增收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或2个关联度高的种养循环优势产业)。

2.产业链配套完整。按照打造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功能分区。产业园区一般要设立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工物流园、科技信息创新服务区、综合管理服务区等。

——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要立足县域农业比较优势,以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为基础,瞄准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稳定充足的原料。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集中连片种养基地”的组织经营体系,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农户的比例不能低于50%。

——加工物流园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聚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企业,形成加工企业集群。加工物流园占地规模按照一、二、三类园区标准科学规划。可根据实际设置农产品初加工区、精深加工区、保鲜仓储区、物流(冷链)配送区和电子商务区等。每个产业园区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个以上,逐步培育成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配套建设农产品产地初级市场,建设相应的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构建从产地到终端大市场的流通体系。

——科技信息创新服务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科技研发中心、良种繁育推广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包括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引进、集成创新及试验示范推广。

——综合管理服务区可根据需要设立产业园区管委会、一站式办事大厅、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产品展示展销或农耕文化中心、农民培训教室等。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1.开展抓点示范行动。紧紧围绕园区创建确定的主导产业,市、县两级开展抓点示范行动,建设集中连片的绿色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中,核心示范基地种养规模不少于1万亩(头、只),辐射带动跨乡成带的生产基地规模不低于10万亩(头、只),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60%,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实现“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块田”。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微灌为主的节水灌溉达到30%,水肥一体化达到20%。建立以县为主、省市扶持,实现产业基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的创建目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机械化配套率达到55%,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建立绿色标准化监测评价体系。紧盯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省级统筹、市县为主,分区域、分产业开展以土壤、水质为主的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建立产地环境监测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开展综合技术集成化、程序化应用和绿色化标准化控制,建立基地农产品营养品质特质监测评价体系;开展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四、创建任务

(一)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扩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效益倍增,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推广标准化温室、工厂化育苗、控温控湿智能化、节水节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设施。集中力量建设连片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专业化大型原料生产区或产业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覆盖。发展公共品牌,培育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品牌链,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加大“外引内培”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园;采取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务工就业、二次分红等方式,积极推进“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设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县域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集中。发展有种养基地、有农业机械服务、有良种生产供应、有仓储和加工场所、有订单生产的“五有标准”合作社,不断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鼓励支持合作社产业链、区域间的联合抱团,努力打造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高标准联合社。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拓展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经营水平高、生产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覆盖产业园种养、加工、销售、科技、信贷等各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县级政府政策扶持引导和市场调控职能,把带动农户的数量和增收效果作为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前置条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代种代养托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通过利益调节机制保障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个主体的利润均衡,保障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打造加工物流集聚平台。重点打造加工物流园,引导加工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生产与加工、农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加快发展连锁专卖、直供直销及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建成一批依托产业园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四)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主导产业,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拓展二三产业,形成闭环产业链条,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甘味”知名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链条增值,实现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跨界融合。探索“园区+旅游+文化”模式,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结合民族村落、名城古镇人文资源,充分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园区与农村社区、田园乡村、旅游景区联动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产业园区的统筹指导、中期评估和考核认定等工作,市直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县(区)党委、政府是产业园区创建主体,负责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方案制定、运行管理等推进工作,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党政领导担任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农业农村部门设置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和服务等工作,承担管委会日常各项工作。

(二)健全投融资机制。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强镇(集群)、农业绿色发展、乡村冷链物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各类财政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园区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县区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土地出让金、政府专项债券等直接支持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低息、中长期贷款产品,为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保费,鼓励地方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加大对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企业融资增信支持。

(三)强化用地保障。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腾退出的节余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作折抵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的补偿指标,有效利用村庄内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积极转为建设用地。在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按加工物流园建设标准,结合产业实际,合理确定产业园区规模,预留发展空间,统筹配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产业园区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加大对产业基地设施农用地供应及管理服务,与生产直接关联的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烘干晾晒等设施用地可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开辟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从用地指标落实、农转用审批、招拍挂供地、颁发不动产权证“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限。

(四)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库保护、新品种研发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破解“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农业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孵化型实体建设,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率先推广应用高性能、复合式、智能化农机装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数字化水平。

(五)强化人才支撑。落实省市县三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五个一”推进机制,为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采取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人才驿站等办法,动员和鼓励科研机构、技术专家、科技特派员、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等,积极与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对接挂钩、对口帮扶,并采取订单式、建立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培养方式,帮助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企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立“双创”平台,吸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到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创业。

     (六)严格考核调度。市上将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采取“边创边认、以创为主”的方式,符合创建条件的,批准创建后,经2-3年时间建设达到省级认定标准的产业园区,积极申请省上授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产业园区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评价认定奖励机制,每年对上年已定级挂牌的产业园区进行1次抽查“复检”,并按评价结果兑现奖补资金。对坑农害农、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取消创建资格。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协调调度,督促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各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进度,跟踪分析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各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管理部门要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和模式,树立典型,扩大宣传,探索能复制、可推广的创建经验和模式。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