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政策,认真理解领悟,激发思路举措,掌握省政府为兰州新区量身定做的政策精髓,超前谋划发展,大胆创新破题……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落实
提高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能力
3年内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5年内形成以兰州新区医疗综合体为龙头、省级公立医院为补充、区域内二级公立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的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实现病历互通、检查互认、处方流动。
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加快与省内外名院和优势专科医院签订10个以上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诊断和救治能力。提高5个区域医学中心和5个救治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年内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个,2025年达到3个。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业务用房由社区配套),按照辖区服务人口健康需求,到2025年每个街道社区建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村居)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坚持试点先行,争取年内建成1家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试点机构,2025年建成5家。
远程诊疗服务全面上线运行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2020年完成“一心”(新区全面健康信息平台中心)、“两线”(面向健康的全生命周期线、面向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线)、“三态”(新医疗管理态、新医疗服务态、新医疗数据态)、“四体系”(“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框架,电子健康卡全面覆盖各级医疗机构。2021年全面布局“四个数据中心”,建成“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互联网医院、医养结合信息管理、区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便民惠民应用、远程诊疗服务全面上线运行,打通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补齐医疗服务体系短板
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功能齐全、综合立体、适度超前、人才技术一流的疾控中心;推进医疗综合体项目建设,积极与省内知名医院对接,寻求合作,全面补齐新区医疗服务体系短板;协调推进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及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建设项目年内尽快投入运营,提升优质医疗技术质量品质;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年内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2020年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家,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积极争取甘肃省传染病集中留观基地、医疗物资储备库等项目落地新区;2021年积极争取秦川人民医院、西岔人民医院、中川中医医院项目落地。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债券、特别国债、国开行贷款等资金支持,补齐新区医疗体系短板。
组建专业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协同机制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立足平战结合、远近结合、防治结合,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科学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应急医疗救援机动、传染病疫情防控、防空、防化、反恐处置五大类专业医疗卫生应急队伍。按照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的原则,成立兰州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流调排查、消杀处置、检验检测、医疗救治、心理干预、卫生监督、后勤保障等专业小组,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卫生应急事件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坚持平战结合、采储融合,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高物资使用率。积极向上争取中国西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储备和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兰州新区疫情物资储备库。
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取创建省级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村5个。探索创建甘肃省社会心理救治示范区,打造全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试点,在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
优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用活用足兰州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实施“5555”计划,即:5年内返聘(柔性引进)省级公立医疗机构退休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50名、选派到省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人员500名;每年储备“双一流”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50名、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0名。
下放医疗机构人事管理权。各医疗机构在组织部门核定的总控数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行使内部人事管理、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自主权;各医疗机构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自主协调落实人才待遇;各医疗机构内聘人员按照岗位需求自主招聘、自主管理、自主落实工资待遇、相关社会保险、人事代理、同工同酬、绩效奖罚等,不在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严格落实法人主体责任。
加快建成中医药产业园
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科技攻关及科研平台体系。“十四五”期间,引进重离子治疗系统、无源植入器械、医学光学器械(无源)、医用生物防护产品质量评价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以上。
紧抓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机遇,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依托西岔园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2000座大棚和中川园区空港区域内的万亩陇药良种繁育种植基地,建成新区万亩中药材育种、种植基地。争取省中药饮片、中成药阳光采购平台落户新区,打造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和集散交易定价中心。依托中医药重点龙头企业,定期召开“陇药高质量发展论坛”。引导医药企业争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支持。
用好扶持政策,吸引中药制药企业和科技成果产业项目快速向兰州新区集聚,加快建成中医药产业园,建成集种植、加工、出口销售为基地的中医药集散基地,力争“十四五”末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