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
选择区域
市直部门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资源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西走廊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河西走廊太阳总辐射量5505~6412MJ/㎡,日照时数2500h以上,河西中西部达到3000h以上,最大可达3347h,年日照百分率大于59%,最大达76%;年平均气温在0~9.5℃,髙海拔山区在0~5℃以下,低海拔川区在5~9.5℃。最热7月平均气温在11.4~24.6℃,依次向两端递减。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在-11.8~7.2℃,日平均气温10℃以上的积温为3000~4000℃/d。极端最高气温28.1~41.7℃,极端最低气温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部地区在14℃以上,西部气温日较差在16℃以上,气温日较差夏季大于冬季。平均气温年较差大部分都在26℃以上,河西中、西部超过30℃。日较差大对马铃薯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精粉、淀粉的积累极为有利;河西走廊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西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祁连山一带降水量超过300mm,乌鞘岭达405mm。河西走廊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多集中于7~8月,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续4个月左右,恰好与马铃薯生长发育与需水规律相吻合,尤其是降水对马铃薯生长需水的满足率达50%~80%。自然资源有利于马铃薯地下块茎生长发育,为提高品质和产量奠定了基础。是发展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最理想、最适宜的自然生产区域。

二、土地资源优势

张掖市山丹县,总面积810.3万亩,耕地85.7万亩,常年耕种面积66.5万亩,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民乐县总面积551.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5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山丹县和民乐县具有种植马铃薯的广阔土地空间,区域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可实现大面积连片全程机械化种植。耕地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上,土壤K素肥力较高。土壤类型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性适中。土地非常适宜优质马铃薯种薯规模化、现代化生产,为马铃薯品质和商品量的提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技术力量雄厚

山丹县和民乐县已积累了丰富的马铃薯种植经验,技术力量雄厚。2019年,山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山丹县积极组建马铃薯种薯产业科技联盟,不断调整优化全县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立“农业专家包企业,技术人员包基地”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模式,着力构建“科研机构+制种企业+基地”的马铃薯种薯生产格局。扶持壮大全县4家种薯繁育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生产组培苗4500万株,生产微型薯(原原种)8000万粒左右,建成原种繁育基地2万亩,生产原种5.8万吨,良种扩繁基地3万亩,生产良种8.1万吨,脱毒种薯种植实现了全覆盖。民乐县按照“育良种、建基地、强龙头、促加工、树品牌、拓市场”的思路,加快推进脱毒良种繁育、专用薯基地生产、龙头企业加工、收购贮藏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集良种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全县马铃薯面积多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80万吨左右,总产值近10亿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分别在2013年、2015年度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7年被评为全省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10.3万亩,为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注重科技引领育良种,种植技术集成化。实施良种繁育升级工程,扶持甘肃鼎丰、张掖绿禾建成年产微型薯9000万粒、原种4万吨、一级良种25万吨的脱毒种薯繁育供应及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扩散中心,可满足全县马铃薯种植用种需求,脱毒马铃薯种薯应用率达到了100%,初步形成了脱毒瓶苗→微型薯→原种→一级良种繁育体系。全县培育马铃薯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种销专业合作社100多家、购销贩运大户194户,带动全县2.6万户农户参与马铃薯种植、加工,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