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简介

甘州区是张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在此交汇,素有“湿地之城”“塞上江南”之美誉。全区总面积3661平方公里,耕地157.5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26个社区,常住人口51.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81万人,城镇化率为53.57%。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甘州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为“甘肃”首字之源。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为羌、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设置张掖郡;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因甘泉清冽改名为甘州;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甘州设甘肃行中书省,乃为甘肃建省之始,也是甘肃省命名的由来;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康熙帝在甘州设甘肃提督军门,统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1936年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两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建设“中共甘州中心县委”,1949年9月19日张掖解放,9月25日张掖县委、县政府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张掖设专区,地级市,1961年恢复县制,1985年张掖撤县建市,2002年6月撤市设区。

环境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甘州是华夏文明传承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内寺庙、古城、墓葬、烽燧等名胜古迹遍布,有亚洲第一卧佛之称的西夏国寺和汉代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西来寺以及古汉墓群等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曾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的赞誉。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各类地貌形态富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获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等称号。

区位优势独特,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甘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东西经济文化交汇融合之所,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179个重点交通枢纽之一,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更是开辟东亚市场的重要经济通道。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对集中,人才资源相对富集,在经济技术合作、信息资源共享、科技研发创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越的便利条件。

农业条件优越,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甘州地处北纬38度“黄金带”上,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沛,土地肥沃,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小杂粮、葵花、蔬菜等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肉牛养殖示范区和五大“西菜东运”基地之一,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核心区域、甘肃省7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先后被命名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十强区、国家蔬菜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县、全国畜牧大区、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先进行列。

资源相对丰富,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甘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蕴藏十分丰富。农产品品质较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起步早、扩张快,产业化水平较高,现已拥有前进牧业、祁连牧歌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玉米种子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化工等工业经济市场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联系方式:甘州区招商服务中心  0936-5991670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